
3月30日,“旷日持久”的小米宣布会来到了第二天,而就在晚上宣布会最先的前夕,网上突然传出了“小米正式进军造车行业”的新闻,而且还获得了雷军本人的官方确认。
2021年新年尹始,关于小米造车的种种新闻层出不穷,但笔者在那时的文章(《小米造车,图什么?》)中提到过:“无论怎么样,小米要不要造车已经不取决于它自己,而是只要小米还想赚钱、还想继续生长下去,小米就势需要造车。”
详细的理由前面那篇文章中有,其主要缘故原由就是小米占总营收59%的手机营业遇到瓶颈,和AIoT营业需要填补“智能装备、智能办公、智能家居”之后的生态最后一链:“智能出行”。
不外虽然小米要造车这事十有八九是一定的,然则关于小米造车的细节还不清晰,以是笔者便耐心地听完了全场宣布会。
效果直到小米宣布会的最后几分钟,雷军才最先揭晓“小米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的故事,而笔者听来听去就只得知了一个雷军造车的焦点竞争力:有钱!
雷军称:“到2020年终,小米团体的现金余额到达1080亿人民币,以是进军造车,我们幸亏起。”
自2021年1月15日团体董事会提议研究电动汽车生长远景最先,到今天共75天里,小米举行了85场业内造访相同、与200多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举行深度交流、开展了4次治理层内部讨论会,以及2次正式的董事会。
此外,雷军还与多位身边的同伙举行了交流,虽然也有同伙给出了反面的意见,然则更多的同伙给出的是支持的声音;而且雷军早在2013年就造访过马斯克,而且对以为特斯拉能够夺得那时市场的认可,有很大一部门是“智能”所带来的。
以是只管雷军说在已往这段时间里,天天都市在想出100个进军造车理由后,又想出100个不能进军造车的念头,最终是以下三个理由让他下定刻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
小米团体有1万多人的工程师团队;
全球第三的手机营业作支持;
全球最完善的智能生态。
而即便基于上述三点优势,最终造车失败,小米也有足够的资金,幸亏起这场挑战。
说来也好玩,雷军在进军电动车这件事上,与其他人都差异;有的公司是“闷头造车不语言,拿生产物再宣布”,但雷军选择的却是“啥都没有,宣布个刻意”。
固然,雷军相比于那些“啥都没有,靠PPT拿钱”的公司,要强不少;而且雷军敢于在宣布会上只讲刻意和态度,背后是有缘故原由的。
在小米团体宣布的“智能电动汽车营业立项”的通告中,提到了三点焦点要素:
10年内该项目的治理层能够调动100亿美元的资金,首期投入100亿人民币启动;
为了给米粉更完成、更好用的智能生态,和买通所有既有的软硬件产物,该项目的子公司为小米团体全资;
由雷军亲自带队来推进该项营业。
注重,小米进军智能电动车,无论出于对米粉的知足,照样出于保证小米汽车的焦点竞争力,该子公司由小米团体全资来做,就是最大的亮点。
换句话说,在雷军近些年投资过10家电动汽车公司后,他很清晰资金对于造车这件事的主要性,但同时他更明了,当资源掺入一家刚刚刻意造车的企业后,意味着什么。
以是由雷军带队的汽车营业,一方面依赖全资控制来实现雷军对于智能电动汽车的生长把控,另一方面由足够的资金来完成小米汽车的初期设计和研发。
固然了,实在无论是100亿人民币,照样100亿美元,对于汽车这个行业来说,都算不上什么;像戴森那样的“富有”公司,在推行电动汽车试验项目中砸了5亿英镑,什么都没获得便最终草草收场。
李斌曾公然示意:“一个电动车企业从最先走到量产阶段,至少需要200亿人民币。”
何小鹏也曾说:“曾经看别人做车以为100亿太夸张了,现在跳进来才以为200亿都不够花。”
但显然差其余是,新造车势力是由于汽车是唯一营业,没有其他现金流进来;戴森则是对于电动车的预期和设想过于理想化,距离太远导致放弃。
但小米拥有源源不停的现金流,以及对于智能化和AIoT原有的履历和基础,100亿美元的预期实在已经足矣支持小米在智能电动车营业上走一段时间了。
不外对于雷军而言,进军造车营业的刻意很足、资源很够,勇气也撑得起他那句“这个决议意味着我们要做好全力冲刺至少5-10年的准备”;但小米造车依然迈不外去一个伟大门坎。
那就是品牌问题。
小米一直以来秉持的是“手艺为本,性价比为纲”,在险些所有小米产物的宣布会中,一定会有这样一个环节:对比竞品。熟悉的人都知道,小米一定会做到“同样的价钱,设置更高”,或者“同样的设置,价钱更低”,这个“金字招牌”是小米获得米粉信托的焦点缘故原由。
那么只管电动汽车行业现在已经生长的相对成熟,小米可以在供应商中找到成熟且价钱合适的方案,来提供例如三电等焦点部件,但生产工厂的建设、汽车的其他方面,小米是既缺时间又缺履历,想要模拟手机那样行使绝对成熟的方案来通过优化压低成本,其难度基本不是一个量级的。
这样就会带来一个焦点的问题,若是小米做不到“性价比”,那么小米汽车若何获取所谓米粉的青睐,以及小米这块“金字招牌”;另外若是小米做到了“性价比”,接下来还会晤临某个友商已经遇到的问题,那就是品牌形象确立后,想要走从低到高的产物形态,面临的阻力将会是伟大的。
换句话说,当小米这块招牌,也就是最焦点的竞争力不复存在,小米若何能获得市场的认可;况且这还没提到当小米汽车面世之时,市场上的产物已经能够做到怎么样的“物美价廉”,小米又若何凸显自身的竞争力。
诚然,雷军在最后关于汽车营业的讲述中,笔者能看到他对这个挑战的热情和信心;不外市场的残酷就是“锤子手机感动了万万人,却无法换来准期的销量”,雷军要想在小米团体迎来11年周年之时,迈出准确的一步,可能需要支出比前面这10年多几倍的起劲,才有可能实现。
“年轻人的第一台电动车”,雷军的路才刚刚最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