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界线扩张的美团,正在多个界线“撞上”遭遇战。
6月16日,有多多买菜团长告诉虎嗅,他们获得了“激励津贴”,并被要求在618时代为多多买菜拉新引流,而位于北京、西北部门都会的多多买菜团长所获“激励”较多。
在今年4月到5月时代,美团优选陆续撤出西北部门都会和北京,根据原设计美团买菜将承接美团优选在北京市场的流量、营业、相助关系。
由于北京是美团总部所在地,这里被视为美团最为要害的市场之一。但美团买菜承接美团优选的历程难言顺遂,有知情人士告诉虎嗅:“一部门更在意价钱而非时效性的消费者,转而选择北京市场上其他团购产物。”
流失的不仅是用户。美团优选原本在北京培育的部门团长,也不得不“转投对手”。前美团优选团长、现多多买菜团长杨秀英正是其中之一,在2021年她曾为美团优选摇旗呐喊,而最近一周她竭尽全力地通过同伙圈和微信群为多多买菜“强推引流”。
美团面临的“遭遇战”并非只在团购一线。
6月中旬,知情人士告诉虎嗅“京东外卖处于探索阶段。”在晚些时刻,另一位靠近京东的人士透露,外卖不仅可以对京东既有的抵家营业形成弥补,也是基于既有资源合理厚实场景的选择:“中国消费者照样更喜欢一站式的互联网平台产物。”
值得注重的是,肩负京东“进军外卖”使命的,正是和美团“酣战”的“同城营业部”:经由2022年调整后,京东零售旗下全渠道抵家营业的部门职能被整合进“同城营业部”,而该部门最为焦点的营业正是京东和美团鏖战的“即时零售”。
“即时零售的需求是多样而零星的,以是双方竞争的焦点在于成本。”香颂资源董事沈萌以为,相比于社区团购,平台型互联网公司依附既有的运力基础、客户群基础,向即时零售转型的阻力更小、成本更低。“在即时零售领域,京东的优势是货物仓储和物流;而美团的优势则是更天真便捷的骑手群体。”
在已往一年多美团陆续履历了罚款、骑手成本调整、佣金新政多个变量。6月2日,美团宣布了2022年一季度财报,收入同比增进25%至463亿元,季度内经调整净亏损额为35.8亿元。以及,美团遇到了用户增速的烦恼:一季度美团新增的生意用户量不足300万。在一些剖析师眼中,在疫情打击、消费疲软等宏观因素影响下,美团在互联网大厂中颇具代表性:在基本盘营业承压之际,钻营转型。
而友商们“越过界线”的扩张可能会让美团加倍承压。
“疫情压力下,平台型公司都面临用户增进减缓的挑战,基于既有优势、高性价比地扩充消费场景是各大平台的配合选择,各大平台到对方要地交火无法制止。”剖析师刘彬告诉虎嗅,二季度各大平台的业绩难言乐观,这意味着三四序度将成为要害,这将让围绕“新用户的新品类、新场景”的竞争更为猛烈。
“二季度不乐观”
“6~7月是美团调整员工薪水的周期,今年调薪局限会缩小。”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虎嗅,美团内部对二季度的判断难言乐观,“抨击性消费潮并未在上海等地泛起。”
在6月初的财报聚会上,美团CEO王兴示意:“展望第二季度和整年,我们将继续面临来自疫情的影响和挑战。”
剖析师Jeffery告诉虎嗅,所有平台型公司都在履历阵痛:在抨击性消费潮并未泛起的情形下,电商平台需要面临618的压力;而美团、饿了么等平台则需要面临堂食热度下降、外卖消费频次下降的挑战。“可能还需要一两个季度,消费热度才气回温。”
有美团人士告诉虎嗅,在疫情最为严重的阶段,上海都会消费者的“外卖订单”并没有像外界想象的那样“激增”。“更多人在居家状态下,选择下厨而非外卖。一方面,部门居家者在人为收入端承压,不得不自制食物;另一方面,运力和管控限制导致一些外卖无法通畅送达。”
停止今年6月,“餐饮外卖”和“到店、旅店及旅游”两大板块依然是美团的支持营业。而二季度,上海、北京等都会的相关消艰苦并未恢复到2021年同期。而一些在2021年泛起高增速的新兴都会,也受消费大盘疲软或疫情因素影响,泛起业绩颠簸。这导致美团在二季度承压显著。
但相比于电商平台的三季度,一些剖析师对美团三季度的业绩更为看好。
“以堂食为例,在疫情状态缓解后,上海和北京等地有可能泛起堂食和外卖端的抨击性消费潮,由于进入夏日,烤串、小龙虾等品类会进入旺季。”餐饮消费研究者孙晴以为,部门具有焦点消艰苦的都会,将成为三季度美团业绩的要害影响因素,“这些都会的堂食及外卖政策,将对美团影响较大。”
在美团两大焦点营业之外,以社区团购为代表的新营业也在二季度遇到挑战。
陈显著(假名)是美团优选在华东区域市场推广职员,他告诉虎嗅一些在2021年和美团相助的商家正在遇到谋划难题,部门商家由于运力压力和现金流压力无法准时履约。这影响到了美团优选部门区域的商品供应。而随之而来的另一个影响是,部门商家将成本压力转嫁到“终端价钱”,这导致一些原本在社区团购领域主打性价比的商品泛起价钱颠簸。
这些营业端的压力通报到美团内部后演变为“精简过活”。
有美团内部人士告诉虎嗅,多个事业部都在缩减非需要开支,而在职员侧也关闭或缩减了HC(Head Count,岗位的招聘名额)。
一个颇具代表性的细节是,有事业部在今年推出新营业,但受限于“预算”只能削减了“宣传海报”的经费,导致最终投放到市场上的海报被吐槽“质朴”。
6月10日,美团员工曾苹(假名)盯了一天“大象”(大象即美团内部的协同办公软件,类似钉钉、企业微信,由美团自己开发)她根据老例推测——这一天中午能在大象上看到“推送”(涉及到人为调整的通知),然则她最终并未收到推送。而在这一天前后,尚有美团员工获得通知“相同涨薪事宜”。在相同历程中,她的向导温顺耐心地告诉她涨薪幅度约5%,这位员工蓦地听到5%后感应“略低”于是心生不满。效果在当晚有同事密友向她吐槽“自己只涨薪3%。”
调薪局限及幅度的转变,只是眼下美团“承压”的缩影。摆在美团眼前更为要害的问题是,若何在承压的同时,找到更多时机。
美团的攻守
“以闪购等营业为焦点的即时零售,可能将是今年的要害时机。”一位相关人士告诉虎嗅,2022年上半年,美团内部多个营业因疫情和消费疲软压力较大,但美团内和即时零售相关的营业有所差异,“相关部门的员工从气色上看,都显得压力小得多。”
从一季度财报上,不难看出眉目:美团闪购营业的季度订单同比增进近70%。
疫情带来了上海、北京等都会的即时零售消费热,部门之前并非热门的“即时零售品类”也在疫情影响下变得“更高频”。
一家文具公司市场卖力人告诉虎嗅,疫情时代上海、北京的文具市场发生了要害转变:大量的订单通过美团、京东等平台以“即时零售”的模式完成。“居家办公状态下,一些消费者泛起了居家办公用品的需求。”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生涯用纸领域。有电商平台商业剖析团队卖力人示意,经由疫情部门消费者一改往常的“电商囤货思绪”,最先习惯于通过即时零售的手段购置生涯用纸。
疫情导致的“居家效应”只是即时零售泛起“热潮”的影响因素之一,另一个隐形的影响因素是:已往两年各大平台在即时零售领域的延续发力,打造出了更为成熟的供应链、物流链,而它们正在让即时零售端商品的成本降低——部门商品的下降幅度比起2019年同期到达15%。
一些迫切需要“走货”以获得现金流的商家,也成为了这波降价潮的诱因。一些原本在2021年不愿意实验即时零售的品牌,在2022年上半年最先入局。值得注重的是,平台给予了部门品牌津贴,这导致在即时零售端口泛起的商品价钱和电商平台的价钱险些一致。
“平台这样做,一方面是要给商家信心,通过短期让利以求更久远的赚钱;此外,更厚实的品类,让即时零售的用户接受度大幅度上升。”剖析师Jeffery对比了已往三年主流即时零售平台SKU的厚实度后发现,美团、京东即时零售领域的SKU转变极为显著,“不仅有更多SKU数目,也涵盖了更多的品类。”
在疫情居家和“降价”多重因素下,2022年即时零售领域增势显著,但这也意味着更猛烈的竞争。
“由于即时零售的物流成本极高,以是对于那些拥有重大骑手配送能力的企业、更具性价比。”沈萌向虎嗅示意,美团、京东和阿里涉足即时零售,焦点基础是三家企业都有重大的即时运力,在物流端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
据统计,现在美团、京东是即时零售领域市场份额最大的两家。而两家公司均把即时零售营业视为2022年的要害偏向。
对双方而言,这可能意味着更猛烈的竞争。
“一方面美团需要守住基本盘,另一方面美团需要在即时零售领域解决新的挑战。”一位不愿签字的剖析人士示意,美团的优势在于“即时运力”和其“效率”,但在供应链及品牌吸引度上依然存在优化的空间。
一家美妆品牌的营销卖力人告诉虎嗅,相比于2021年,品牌对即时零售的预期已有所调整。“2021年,我们只把即时零售作为一个实验和展示平台,卖货并非第一诉求。但2022年我们希望卖货,希望走量。”
深条理的挑战是,这些希望通过即时零售卖货的品牌,不想肩负过高的“佣金”和“推广费”。“2022年确实太难了,我们很难拿出钱去买好的推广位,也很难支付较高的分佣比例。”
对于平台而言,上述品牌所面临的情形绝非个案。“一个选择是,平台咬牙肩负损失,先吸引这些商家入驻相助;另一个选择是,设计短期内可以实现平台盈利的方案。”一位不愿签字的平台即时零售相关人士直言,这一决议背后的要害逻辑是“到底把即时零售视为怎样的时机?”
在2021年,美团内部最为焦点的新营业是社区团购: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社区团购为美团获取了跨越1亿新增用户。但在这一高速增进的周期行将竣事——进入2022年后,美团正在放缓增进脚步,“优化既有营业的成本利润模子以及营业流程架构”酿成了重点。。
对美团而言,即时零售绝非新鲜事。美团“即时零售的代表性营业闪购”和“社区电商的代表性营业美团优选”均被划入新营业,在2021年闪购并没有美团优选那么耀眼——它很难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给美团带来过亿新增用户。
但即时零售可以增添消费者在美团APP上的消费频次及客单价。在“用户增进”不再是要害偏向的当下,“复购率”是各家互联网大厂聚焦的新偏向,对美团而言即时零售正是优化复购率的手段。
而疫情带来的居家效应,正在改变消费者对于即时零售的消费习惯及态度。当更多的品类(如3C、潮玩、宠物用品)被融入即时零售的疆土中后,即时零售的想象空间已经大幅度改变。
值得注重的是,美团的“攻势”并不只是即时零售。
4月尾,美团上线了同城电商:和传统货架电商有类似之处,消费者完成购置后可以在24小时内收到货物。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美团电商的SKU数目大幅度增添,停止现在已经包罗了从3C数码到健身用品的多品类。这被视为美团“杀回”电商领域的要害结构。不外,美团电商在“物流和供应链”领域的结构还需加速:有消费者通过美团电商购置商品,效果发现通过其他平台的物流配送。
眼下,美团正履历一个特殊的周期:短期内疫情和消费疲软的压力并不会消逝,但从耐久看“现在”又处于一个转型进化的要害节点。对美团至关主要的是,若何尽快找到更高效的“降本计谋”,并尽快在即时零售等要害领域扩大优势。究竟对于处于压力中的每一家公司而言,时机不仅希罕,也稍纵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