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也是刘畊宏女孩!”早早吃过疫情居家后的又一顿晚餐,Lilian麻利地换上了运动服。虽然前一天跳《本草纲目》健身操时遗留下的酸痛感还没完全退却,但Lilian已经迫在眉睫地准备投入到今晚的训练中。
“我之前是从来不健身的。然则疫情时代在家一直呆着,挺难受的,看人人最近都在随着刘畊宏跳操,我也来试一试,没想到真的太酸爽了。我准备跟跳一段时间,看看效果。”
一时间,身边的刘畊宏男孩女孩们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线上健身成为了人人在疫情居家时代的一样平常必选流动。
4月27日,中泰证券引用灼识咨询讲述称,到2026年,中国线上健身市场规模将到达8958亿元,即五年复合年增速19.3%,远高于线下健身7%的增速。2021年我国健身人群线上化率为42.7%,美国则为67.9%,潜在空间大有可为。
中泰证券同时指出,高达87%的线上健身用户,是一年内曾为线下健身服务付费的健身人群,这解释线下健身人群正在向线上转化。
刘畊宏所动员的线上健身热潮反倒陪衬出了一组萧瑟的背影,他们是线上健身的先驱——健身App。从Keep到咕咚,再到悦跑圈,健身App似乎一直都为人所熟知,但总是难整天气,甚至陷入了连年亏损的怪圈。
为什么刘畊宏直播能一夜之间红遍全网,健身App却是多年叫好不叫座呢?今天,让我们配合来深挖健身App行业背后的隐痛。
01、玩不嗨的健身
回望疫情前的生涯,对于运悦耳士来说,为什么绝大多数照样愿意花钱去健身房而非居家磨炼呢?
我们必须认可,居家磨炼有它的自然短板。园地环境不够宽敞、地板墙面隔音欠佳、健身器材有局限,这些在很洪水平上限制了人们的训练内容,往往只能做一些单一乏味的基础演习。
同时,没有教练在旁监视指导,训练强度和成效也容易大打折扣。再者,居家磨炼,想要耐久坚持并到达肉眼可见的效果,其难度比起去健身房要大得多。
于是,恒久以来,健身App思索的一直是一个问题:若何让线上健身变得有吸引力?
刘畊宏的一夜爆红,是多方面因素在天时人地相宜之下的产物。疫情虽然是主要契机,抖音推手也是背后助力的要害。
而从刘畊宏的身份出发,明星自己就自带流量。但刘畊宏最大的优点在于其强烈的娱乐性和互动性。
刘畊宏将种种训练套路别具创意地融合进了“顶流”密友周杰伦的《龙拳》《本草纲目》等歌曲中,配合直播时的语言激励,极大地提高了介入者的互动感和跟练热情。
而在娱乐之余,跟练者又能感受到身上的酸痛感,从而一定健身的成效,这样就形成了快乐健身的正反馈,继而上瘾。
反观健身App,也并不是没想过要请流量明星做门面经受。
早在2017年,李现就成为了Keep的首位“践型者”最先拍摄健身课程。可是,课程和直播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互动性的缺失。
直播时,明星能够成为一个活生生的工具,在屏幕前和观众有实时的互动,似乎“远在天涯,近在眼前”;而在课程中,明星虽然化身为了健身教练,却仍然只是冷冰冰的靠山板的一部门,娱乐性荡然无存。
直播平台的娱乐化健身正是健身App所缺失的竞争力。一直以来,Keep、咕咚等健身App始终都选择“认死扣”,即以专业性取胜。
诚然,在这些健身App上能找到许多差异品级的课程,所对应的人群从健身小白到撸铁达人不等。但对于健身小白而言,“是否有趣好玩”将很洪水平上决议他们能否坚持磨炼,这一点仅靠录制好的线上课程是无法知足的。
除了头部直播平台的降维袭击外,健身App的竞争对手另有任天堂这样的游戏大拿。
好比,任天堂出品的《健身环大冒险》就成为了许多“沙发土豆”在躺平和运动之间完善的中央选择。
《健身环大冒险》是一款奇幻冒险游戏,游戏自带一条腿部绑带和一个柔性健身环,玩家通过肢体动作来控制人物,在体验冒险游戏的同时,又能到达运动效果。
自2019年10月上线以来,《健身环大冒险》就立马成为爆款,在一度卖断货的情形下,现在身价更是暴涨3倍。
岂论是任天堂照样刘畊宏,他们都乐成地以娱乐的方式实现了“由于好玩,以是健身”的理念,对健身小白而言,一来这样的运动方式完全不需要什么专业性,这就大大降低了健身入门的恐惧感;二理由于收获了快乐,以是保证了后续健身的可连续性。
健身App也熟悉到了“快乐健身”的主要性。从去年最先,Keep最先举行“虚拟偶像 运动”“游戏 运动”等跨界互助。
例如,Keep联手SNK推出了“拳皇'97拳击体验课”,让用户在童年复古游戏中体验拳击的兴趣;2022年元旦,Keep还举行了“虚拟偶像 · 新年直播夜”,并与《剑网3》互助,约请旗下着名虚拟偶像“暗箱组合”祁进、姬别情作为嘉宾,以此吸引Z世代用户。
但包罗Keep在内的健身App必须认可,自己在娱乐性方面并非科班身世,可以说论直播不如流量平台;论娱乐又不如游戏公司。若是运动不够嗨的话,生怕健身App的新用户引流将永远局限在纯粹的运动党局限内,谁说这不是另一种作茧自缚呢。
02、健身镜的搅局
除了娱乐化外,为了凸显和线下健身的与众差异,智能化也成为了线上健身的另一大攻坚战。
据领会,全球智能健身装备的出货量将有望在五年内到达2000万台,而中国市场有望占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份额。云云诱人的市场,难怪Apple、Google、Amazon、Meta等科技巨头都在马不停蹄地入局。
而说到智能化健身的代表,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健身镜。
健身镜的样式和传统的试衣镜类似,可以播放各种健身课程视频,AI影像的教练占到了约莫五分之一的画面,剩下的部门可以看到训练者自己,实现了镜面教学。
此外,健身镜还能运用摄像头识别用户的运动姿态,智能实时纠正健身动作并举行打分,从而实现类似直播的交互式健身体验。
在西欧市场,这样的AI和硬件连系的健身方式已经拥有大量消费群体,市场生长迅速,如健身品牌Mirror2020年实现营收1.17亿美元,整年健身镜销量已跨越9万台。
而在海内,凭证艾瑞咨询统计显示,我国智能健身镜2020年的市场规模约为0.3亿元,出货量约为0.4万台。到2025年,该市场规模有望到达112亿元,出货量到达187万台。
作为海内健身镜的头部品牌,FITURE确立仅三年便成为了全球运动健身领域B轮融资数额最大的公司。
健身镜的泛起,和游戏机一样,对健身App形成了围剿。有人会问,健身App没想过自己做健身镜吗?固然有。例如咕咚就是其中的一员。
然而,从现在看,这条赛道已经显得愈发拥挤了。从2019年起,华为、百度、FITURE、沸腾时刻、乐刻等各大品牌纷纷入局健身镜赛道。上至互联网巨头,下至线下健身房都看上了这个网红新品,赛道中可谓能手如林。
另外,回归到健身镜这个产物上,现在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健身镜是有门槛的,这个门槛比起健身App高得多。
打开FITURE的天猫旗舰店,最贵的尊享版健身镜折后售价近8000元,最低的也要3000元。
同时,买健身镜不是一竿子生意,用户还必须为课程付费,品牌课程的用度每年在1000~2000元不等。相比于健身App里白菜价甚至免费的课程,健身镜的课程着实不算廉价。
其次,花完了钱,还得看钱花得值不值。
对于健身镜,风评南北极分化,但大部门的吐槽都集中在“不够智能”这一点上。
“严重嫌疑谁人燃烧脂肪的指标是铺排,由于教练还在解说,我站着不动,消耗卡路里的指标还在蹭蹭蹭地增添。”
“健身播放历程中,经常泛起加载中的情形,还时不时卡顿,异常影响体验,我家的网速可是200M哦。”
除了不够智能化,课程内容有限也使得健身镜在一部门用户手中逐渐沦为鸡肋,在闲鱼等二手平台上随处可见健身镜的身影。可见,初代的健身镜离到达用户需求另有不少的差距,产物和赛道的升级还将连续下去。
作为智能化健身的代表,高端健身镜拼的是科技研发和课程开发实力,在这一点上,科技巨头们拥有先天的资源优势。而若是各品牌想要拓宽下沉市场,那价钱战又在所难免。
从健身App的角度来看,他们无论是在砸钱拼价钱照样研发实力上,都没有优势可言。
健身镜这条路,悦目欠好走。
03、流量的紧箍咒
有些公司,坊间着名度颇高,故事听起来很美,就是不赚钱。
这样扎心的故事正发生在健身App身上,包罗海内唯一的互联网健身独角兽公司Keep。一提到健身App,人们也都市不约而同地想到它,然而,袭击港交所的Keep招股书却赤裸裸地对外宣告:对不起,我真的不赚钱。
说不赚钱照样虚心的,Keep不仅不赚钱,而且还越亏越多。
凭证招股书显示,Keep的年亏损从2019年的7.35亿元增添到了2020年的22.44亿元,而2021年前三季度的亏损就跨越了2020年整年的亏损,到达了24.58亿元。
2021年前三季度,Keep营收同比增进41.3%至11.59亿元;但同期营销用度增幅高达342.1%至8.18亿元,主要来自流量获取用度和品牌推广用度的增添。效果,经调整后的2021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下滑至-6.96亿元。
也就是说,Keep看似鲜明的营收增进是确立在高额的营销成本基础上的。
Keep自己也在招股书中认可:“战略性地增添了在流量获取和品牌推广方面的支出,以进一步获取、激活及挽留用户。”
现在,Keep的盈利模式主要包罗:自有品牌产物、会员及内容服务、广告及其他。这不只是Keep一家的盈利模式,险些所有的健身App的盈利模式皆是云云。而这三种盈利模式都逃不开一个焦点基础,就是流量。
例如,你以为Keep没有想过类似刘畊宏的直播盈利吗?不,你能想到的,他都想到了。然而,流量却成为了始终缠绕在Keep头上的“紧箍咒”,令其头痛不已。
Keep的直播课程签约了帕梅拉、周六野Zoey等人,在健身界中也算得上是顶流。
然而,他们的配合稀奇就是并非Keep独家专属。这些健身网红在抖音、B站、小红书等各大流量平台都有相关课程,而这些平台的用户数往往是Keep的数倍。
当平台无法运送足够的流量资源,健身博主更新的热情就会自然而然地下降,用户对平台的认可度也随之同步降低。
而Keep为了赢得更多的流量和用户,又得下血本做营销,获客成本自然就水涨船高,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没有了流量,若何能带货自有品牌产物?若何能大量转化会员?又怎么能获得广告收入呢?谜底不言而喻。
同样的问题也落在了悦跑圈身上。相比Keep尚且多元化的营收路径,悦跑圈的变现模式显得加倍单一,跑步险些成了其唯一的探索点。
悦跑圈通过寻找跑友、分享跑步纪录、举行赛事等形成了垂直跑步社区。其营收泉源主要是广告,然而流量的不足导致谋划瓶颈很快到来。
2021年,悦跑圈的首席执行官梁峰就曾示意:“坦率来讲,悦跑圈跟一些泛流量的社交媒体平台相比是没有任何竞争优势的。”梁峰以为,在用户付费这块,至少需要三到五年,To C端的付费意愿才气到达一个对照理想的状态。
然而,市场还会给健身App三到五年的时间吗?我们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不管是线上照样线下,健身都是一个异常涣散的市场。在增量空间依旧可观的远景下,市场并纷歧定会涌现出牢靠的龙头,反而有可能将市场切割得愈发碎片化。
钻营上市的Keep交出了一份连年亏损的成就单,所折射出的是资金链的懦弱、商业模式的不成熟和变现难的困局。
而在健身App自己还没理出头绪的时刻,死后的追兵已经前仆后继,有的甚至跃居身前,他们需要和自己赛跑,需要和别人赛跑,还需要和时间赛跑。
留给健身App犯错的时机和时间都不多了。